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  联系我们  /  所长信箱  /  加入收藏  /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征文

征文

我的履职能力哪里来 加强自身工作能力提升

时间:2015-10-26 17:19:22  来源:  作者:郭凯

转眼之间,我已经离开学校进入生物所这个大家庭一年有余,初来科学院,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那条无名的梧桐路,我想起了环保山师的学院东路,南农的学子路。他们记载着我的青春的经历。也将见证我在科学院的成长历程。
今年科学院和生物所,分别召开了十一五总结大会和十二五誓师大会,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青年科研工作者也作为科技工作的新力量,需要不断提自己的履行职能的能力,从而是保持国家的后备军的先进性。
工作—奉献为先
稳扎稳打,做好本职工作。生物学是一个需要艰辛付出的职业,要我们在集体的工作中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将团队的利益放在首位。科研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加班加点的工作,诸如发酵生产的过程中,一连两三天的通宵加班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很辛苦,但是当解决了一个科研难题后的那种喜悦又是我们乐于奉献的原动力。只有将工作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融入到生命之中,才有勇气和毅力去直面纷繁复杂的研究工作。
深入实际,提高业务水平。履职能力最终体现在科研水平上。为此,要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在深入工作基础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检查落实,在深入实际中提高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科学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增进团队精神。
学习—事无巨细
更新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向老同事、专家学习经验。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有很大的相似、相通性,我在学校的专业是植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转化思路,调整具体的实验个案,结合已掌握熟练的技能,保证顺利完成工作预期。
在学习方面要有吃透精神。学习是进步的动力和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细致的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还要及时掌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自己的工作认识统一到国家宏观政策之中,了解社会所需,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学以致用,推动生物所和科学院在国家产业调整、资源再利用方面的作出贡献,使得科学院成为名副其实推动山东省科技进步的排头兵。
提高履职能力必须以细节为关键。“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青年工作者来说,细节不仅见证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是考量其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具体标准。要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要向一流标准看齐,;既要善于谋大事,又要学会干实事,更要能干好具体小事。在细微之处体现先进性要求和人生价值。
创新—继往开来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物作为21世纪最具蓬勃发展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理论、新技术不断突破。英研制出“U盘”基因组测序仪,它以900美元的支出,可在15分钟便可以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粗测序工作。
在科技革新浪潮中生物所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也已经完成了在线生物传感器原型机的试制;本课题组的国家创新药物课题—靶向抗肿瘤药物取得重大突破;作为生防菌的木霉,产业化道路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产值逐年翻番。在一系列成绩面前,看到了成绩,也应看到与世界顶尖科技的差距,戒骄戒躁,勇于攀登技术难题,创造新的成就。
加强纪律学习,为提高履职能力提供保障。对广大青年来说,要时刻做到保密工作:一要知晓保密纪律,二要遵守保密规范。着力做好创新工作中对工作资料和核心技术的保护工作,为科研工作和技术成果更好的做到保驾护航。
生活—甘于清贫—提升人格魅力
在时代思潮飞速变换的时代,仍然需要我们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富帅”、拼爹的不良社会风气滋长的年代,单纯追求物质上的富有,使得很多人迷茫、迷失了自我。而精神上的富有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笔巨大财富,我们的报酬并不比,或者比社会上的很多人少的很多,然而我们从事的职业使得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为国家解决问题的事业之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正是因为这精神的力量,才是我们老一辈同志甘于寂寞与清贫,奉献祖国建设莫大精神支柱,也是留给我们年轻一代的最宝贵的财富。
提高履职能力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品行。青年人的人格品行应包括:光明磊落,忠诚老实、与人为善,谦虚谨慎等。每个青年人都要把自己融入到科学院这个大家庭之中,通过坚持不懈的人格品行修养和锻炼,加强党风、团风、行风和作风建设,维护科学院的形象,发扬“敢为人先,争先创优”的精神。牢记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无私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信念;做一个对党和人民事业有用的人才;在团队中做到做到“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提高履职能力,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工作的每一天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让我们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人生。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版权所有 鲁ICP备10024146号-5
  技术支持:新科网络